傲世皇朝注册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傲世皇朝注册 > 新闻动态 > 2019年刘少奇三子病逝,临终留下遗言:丧事从简,谨记父亲的教诲_刘丁_刘涛和_王光美

2019年刘少奇三子病逝,临终留下遗言:丧事从简,谨记父亲的教诲_刘丁_刘涛和_王光美

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9:06    点击次数:182

2019年1月1日,开国元勋刘少奇的第三子刘丁因肺心病治疗无效,于当天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(原304医院)去世,享年72岁。亲属们尊重刘丁简朴的遗愿,没有举办任何形式的公开悼念活动。仅在1月3日上午8点30分,于304医院告别室举行了一个简短而庄重的告别仪式。随后,刘丁的遗体于当天上午9点被送往八宝山殡仪馆火化。

刘少奇一生育有九个子女。与何葆贞育有两男一女,分别是长子刘允斌、长女刘爱琴和次子刘允若;与王前育有一女一男,即次女刘涛和三子刘丁;与王光美育有一男三女,分别是三女刘平平、四子刘源、四女刘亭亭和五女刘潇潇。刘丁原名刘允真,1946年7月生于延安。作为刘少奇的子女,他和兄弟姐妹们一样,从未因父亲的身份而享有任何“红利”或特殊待遇。

展开剩余90%

刘少奇常对孩子们强调:“你们不能以高级干部子女的身份自居,更不能搞特殊,遇事要先反思自身,弄清楚自己做得是否正确。”相比之下,刘丁与王光美的关系非常亲近。尽管王光美不是他的亲生母亲,但她对刘丁倾注了全部母爱,甚至从未直呼其名,始终亲昵地称呼他“小名丁丁”。

王光美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。对刘涛、刘丁这几个非亲生的孩子,她的关爱往往超过了对自己亲生子女的爱。1951年,刘少奇一家搬入中南海西楼甲楼居住。甲楼四层,一层为会客室和值班室,二层是刘少奇夫妇的办公室和卧室,刘涛、刘丁及其他弟妹则住在三楼。为弥补刘涛和刘丁缺失的母爱,王光美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,尤其对刘涛更是视若掌上明珠。

刘丁回忆,每年孩子们添置新衣时,王光美总是先为刘涛量体裁衣,家中自行车、手表等贵重物品也是刘涛优先使用。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常说,刘涛是刘家最幸福的小公主。刘涛在北京女子一中读书时,曾与妹妹刘平平发生争执,称平平不是亲妹妹,惹得平平泪流满面。平平向王光美告状后,王光美严肃告诫刘涛,从未透露她和丁丁不是自己亲生,也希望她不要再说类似的话。

尽管刘少奇夫妇级别很高,月收入合计超过五百元,但扣除房租、水电费用及七个孩子和王光美母亲董洁如的生活费,家中经常入不敷出。王光美仍从有限的工资中省吃俭用,带刘涛去西单商场买漂亮的花布,回家亲手缝制衣服。刘涛穿着这件碎花连衣裙在中南海大院出现时,令其他领导子女羡慕不已。

相比之下,刘少奇对孩子们的教育较为严厉。这种严厉不仅体现在思想教育上,也贯穿日常生活和工作。他为孩子们制定了严格的成长计划:9岁学会游泳,10岁骑自行车,11岁自己洗衣服,13岁能独立生活,15岁能独立出门。刘丁的小学是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就读,和他同学的还有朱德、李先念、谭震林等领导子女。

虽说学校离家不远,但为了培养刘丁的独立性,刘少奇要求他在校住宿。到了小学三年级,刘丁已能独自乘公交车上下学,先乘14路,再换乘10路。此举受到朱德、谭震林等人的赞许,也纷纷效仿。刘丁和兄弟姐妹们的生活费每月仅有几十元,过得非常节俭,这并非吝啬,而是为了让孩子们生活不过分优越,与普通群众保持距离。

虽然身为国家主席的子女,但刘家每年只允许买一双新鞋,这在孩子们中间引发了“不平等”的议论。刘丁作为男孩,鞋子磨损较快,经常破洞累累,但仍要补补穿旧鞋。每到换鞋时,他总是特别开心。刘少奇不仅严格要求孩子们,也以身作则。家中一层办公室放着一台用军用发报机改装的大收音机,虽然笨重粗糙,但对孩子们来说是珍贵的学习娱乐设备。

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,刘少奇的一名秘书向总参谋部申请,换来三台简易小收音机,其中一台放到了刘丁房间。一天,刘少奇在儿子房间看到收音机,质问其来源。得知是秘书弄来的后,他严肃批评秘书不可随便向别人索取公家物品,坚决要求归还收音机。刘丁和弟妹看到父亲板着脸,立即遵命将收音机送回。

尽管严格,但刘少奇也关心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。刘丁喜欢打乒乓球,有次他和李树槐之女李延梅打得忘我,直到深夜仍不回家。王光美焦急派人寻找,最终在乒乓球室找到两人。事后她向刘少奇诉苦,刘少奇却没有责备孩子,反而安慰王光美:孩子们强身健体,打乒乓球没错,不必过分指责。

刘家其他子女的兴趣也获父亲支持。刘源酷爱水墨画,刘少奇特地为其请名师指导。11岁时,刘源作品曾获巴黎国际儿童画展金奖。庐山会议期间,他还画了一幅画送给毛泽东,毛主席诙谐地评论其署名“元元”不够有棱角,刘源解释是“源泉”的“源”,毛泽东满意地笑了。

少年刘丁也有缺点,偶尔做事不认真、贪玩。刘少奇发现后,曾严肃地把他叫进办公室,指出缺点并赐名“允真”,希望儿子努力改正,认真对待一切事务。刘丁接受学名后,确实进步显著,学习和工作态度更加认真。姐姐刘涛察觉变化,问他原因,刘丁说:“看到学名,就想起爸爸的期望,自然改了。”

看到刘丁得学名,刘源也想换名,觉得“源源”听着像女孩名字,尴尬难堪。刘少奇思索后给他取名“鉴真”,刘源很喜欢,觉得高大上。不料后来学校举行纪念鉴真和尚活动,大家知道后嘲笑他,令刘源苦恼。王光美也觉得同名和尚不太好,便将名字改回“源源”。

五十年代某天,刘少奇在家中接见了刘丁、刘平平、刘源就读小学的老师们。他语重心长地说:“养不教父之过,教不严师之惰。你们是孩子们的老师,希望严格要求他们。不严,我不会满意。”老师们表示孩子们表现良好,生活俭朴,犯错也会被及时批评。刘少奇感激道:“做父母的都爱孩子,但溺爱只会害了他们。勤俭是一种美德,学校和家庭都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。”

尽管刘丁学习努力,高中考试时因紧张未能考上理想学校,情绪一度低落。工作人员曾想借刘少奇名义破格送他进理想高中,刘少奇得知后严厉批评,强调子女不能搞特殊,不能靠父亲关系进入学校。他说:“为什么高干子女不能做工人、农民、解放军?绝不允许搞特殊待遇!”这让工作人员羞愧低头,刘丁最终进入郊区一所寄宿制农技学校学习。

刘丁去学校前,父亲温和叮嘱他:“学技术要刻苦努力,否则一事无成,到时没人能帮你。”这所农技学校离家远,招生严格,一年仅招320人,管理严谨,学生大部分时间在田间劳动,理论课时间相对较少。学生们亲手耕种试验田,农忙时节甚至天不亮便下地,直到天黑才回校。

经历了艰苦的农田生活,刘丁心生退意,给父亲写信要求转学。刘少奇没有迁就,回信严肃批评:“你不是学业跟不上,而是吃不了苦。你错误的是不肯在劳动人民面前‘俯首甘为孺子牛’。”他勉励刘丁坚持下去,成为国家有用之人,不辜负家人的期望。

2006年11月,刘丁在人民网先锋论坛回忆这段经历,感慨道:“我们家九个子女中,我是唯一学农的。16岁时读农业中专,学校54%时间下地劳动,46%课堂学习,干活与学习结合,我走的是实践之路。”

1966年,刘丁从北京良乡农业技术学校毕业,赴北京郊外八达岭延庆山区当教师。1972年调入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任技术员。1980年通过自学考入中国人大工业经济管理系,最终拿到大学文凭。在此期间,他认识了妻子艾心琦,二人结为夫妻。王光美对这位媳妇非常满意。

2006年10月,刘丁和艾心琦做客央视《新闻会客厅》时,艾心琦回忆道:“第一次见王光美妈妈时我很害羞,喊了一声‘妈妈’,她立刻把我抱进怀里,说‘好女儿,欢迎你回家’。从此我们再也分不开了。后来身体不好,刘丁在外地工作,妈妈把我接回家照顾。我第一次看到妈妈贴身穿的背心,上面有几十个大小不一的洞。我给她买了新的背心,扔了旧的,妈妈却觉得可惜,还想继续穿。”

上世纪九十年代,刘丁被调到长沙,任长沙商业银行副行长,直到2006年退休,十几年任职期间,从未通过关系“跑官要官”。2018年,刘丁因肺心病住院,临终前叮嘱妻子丧事从简,不举行任何悼念活动,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。

刘丁铭记父亲的话:“搞特殊获得物质享受,看似占便宜,实则危险。长期如此,思想会变,最终站到人民反面,成为无益社会的人。”刘少奇的教诲深深刻印在孩子们心中,刘家的子女们始终牢记,父亲虽是国家主席,却也是普通共产党员,是慈父亦是严师。刘家的优良家风,将世代传承,永不磨灭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傲世皇朝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